君联资本李家庆:科技投资不能一蹴而就,以退出指导投资的做法不可取

2023.12.05

近日,《创投助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指出,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衡量地区科技与创新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风向标。同期,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接受国内多家媒体采访,今天与大家分享《证券时报》的报道。

来源:创业资本汇微信号

记者:李明珠


近日,北交所的一波上涨行情刷新了市场原有印象,成功“破圈”,吸引了沪深投资者的眼光。而北交所的“专精特新”类创新型中小企业,更是在一、二级市场聚光灯下备受关注对象。

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LP投顾联合发布的《创投助力专精特新研究报告2023》指出,LP投资专精特新较往年大幅度增长,共有24415家LP机构参与到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当中,较去年相比增长了66.72%。其中,投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前20名投资机构,以人民币基金为主且创投投资专精特新企业以成长期为主。

在国内外投资环境都面临多重变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内VC机构的典型代表君联资本,经历过多个经济周期的起伏,坚持长期深耕科技投资,通过专精特新相关投资,为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就专精特新领域的投资以及对整个科技投资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科技投资要坚持初心,坚持长期、可持续的去投资,而不能用短期的、应对性的办法去看待投资科技。投资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证券时报记者:君联资本投资专精特新企业的概况如何?

李家庆截至目前,君联资本共投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3家,有34家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主要分布在A股,总市值超过6000亿。

尽管我们投资了这么多专精特新的企业,但是并不是因为今天有“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前沿科技”的提法或者是政策指引才去投,君联资本从成立起的基因就是聚焦科技投资,更多是水到渠成的一种选择,这和君联资本的投资能力、团队背景以及文化基因是相匹配的,同时又阶段性的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转型的需求。

从整体来看,君联资本投资了超过600家企业,绝大多数为科技创新企业,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覆盖从早期到成长期的项目。

证券时报记者:通过整体的调研情况来看,专精特新企业有哪些投融资特点?在这一领域的投资策略是如何的?

李家庆:国家推出专精特新相关政策的目的在于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这也正是君联重视对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的目的所在。

投资专精特新企业并不是一类标准,而是从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整体来看,从产品附加值到技术壁垒都有一定的标准,在我们看来,专精特新是一个基础定义和概念,而不能定义成为一个投资标准。我们的投资要回归科技投资本质上来,需要有更多个维度。

首先,这个企业是不是属于行业的TOP10,从产业影响力和行业地位来说,如果做成了,对整个产业、国家某一个方向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其次,不仅仅是国内领先,还要对比看国际上的水平如何,比如技术的延展性,要一些长期的、可持续的,不断推陈出新的企业,能够在整个细分领域里面排头部,且杀出重围的企业,这类型企业往往是位于金字塔最顶尖的1%,君联寻找的也是这1%。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看待当下的科技投资现状?有什么样的经验总结?

李家庆第一、科技投资需要的周期较长,并不是短期就能出结果,需要5年、8年、10年、甚至是超出10年的更长时间,当你看到它的结果时,是历史累积的一个过程;第二、科技本身就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不论是专精特新还是其他科技创新企业,技术都有失败的可能,不管是科学家、专家还是成熟创业者,都没办法保证成功率实现数量级的增高;第三、科技发展需要大量投入,比如基础教育和基础科研的投入,包括与财务回报关联性不大的提前投入,有这样的前提,才有可能站在整个产业的角度,有机会去做难的、长的和慢的事情。我们看到的一个所谓的成功科技企业,它的背后是依托在产业化的基础上,有着长期的煎熬和大量的失败筛选。

所以做好科技投资,一定要坚持初心,要坚持、长期、可持续的去投资,而不能用短期的、应对性的办法去看待投资科技,一蹴而就的路径是没有的。

君联的科技投资一方面注重技术的前瞻性和引领性,投资了众多细分领域的标杆性领先企业,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是君联在早期或成长期就作为首轮融资的领导投资人,并且在投资后通过积极主动的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了快速成长——多数项目在投资后 3~5 年内实现了业绩突破,并且在细分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君联也注重投资的长期可持续性和系统性,避免在机会性的“风口型”项目上进行非理性的重复性投资,积极创造增量。

证券时报记者:在科技企业成长的路上,如何在投后进行赋能?

李家庆:君联资本在科技创新企业早期发展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并耐心陪伴企业成长,同时在投后管理中尽其所能为被投企业提供帮助。君联资本尊重企业的选择,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和信任。君联资本内部对于投后管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将企业运作规律总结为一套“房屋理论”:如果将一家企业看成是一间屋子,那可以把这间屋子分为屋顶、围墙、地基三个部分。

具体展开来看,第一部分屋顶代表着企业的战略和业务发展,也就是企业的供产销;第二个部分围墙,代表着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例如财务管理、法律合规管理等;第三部分地基,代表着一家企业的团队、文化、公司治理等。不同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差异性很大,所以君联资本作为投资机构,投后管理的重点通常都放在地基和围墙这两部分,致力于在公司管理、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帮助企业。君联资本将“事为先,人为重”的投资哲学一以贯之,并非简单地提供资源和即时帮助,更是在战略决策、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上提供方法,提升企业处理问题的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以来机构退出问题也备受关注,您如何看待?

李家庆:从我们在资本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我们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的引导,在投资和创业过程中是非常重的因素,而企业的上市标准也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调整。基本每3-4年都会有不同的政策出台,包括北交所的推出、港交所18A到18C新政,不论是A股、港股,包括其他退出途径都是在动态变化的。

但以退出指导投资的做法并不可取,退出固然很重要,但是要把退出放到投资之前,隐含的结果就是短期套利,并不符合投资创新的规律。退出的时间点和估值的高低虽然不确定,但确定的是投资人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演进的认知,取决于投资人是否相信科技的进步、认准技术迭代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可以用投资策略、多轮追加来优化和调整资金来源及基金周期来应对退出不确定变化。

同时从机构角度而言,要对整个行业有耐心,自身发展要有韧性,不因为个别时间段的政策变化而影响退出的整体策略。创投机构还是需要坚持做通过资金和管理的帮助来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做符合科学规律的事情,打好自身底盘,坚持初心,不要受短期内的非市场化因素影响,看好长期发展。